火炮支援策略的核心在于精准的火力覆盖与战术协同。火炮单位作为战场上的远程打击主力,其射程优势能对敌方阵地和部队形成压制,但需注意其视野限制——火炮的射程往往大于自身视野,因此必须依赖侦察单位(如侦察车、摩托化步兵或侦察机)提供目标定位。森林地形能为火炮提供攻击加成,但部署时需预留撤退空间,避免被敌方突袭单位贴近。喀秋莎火箭炮对车辆和舰船有极高伤害,而龙卷风防空炮则是应对轰炸机群的关键选择,两者在后期军团战中不可或缺。
反坦克炮和榴弹炮属于前期必出军备,但进入阵地需要1分钟准备时间,且防御力极低(反坦克炮防御为0,其他仅50),因此必须在前排布置坦克或步兵作为肉盾。自行火炮(如M40)作为中后期替代品,无需进入阵地且保留森林加成,灵活性显著提升。攻城炮专精建筑破坏,但对其他单位伤害极低,使用时需严格避免与敌方部队交火。炮兵阵型应呈阶梯式分布,前排坦克吸收伤害,中排侦察单位开视野,后排火炮集中火力输出,形成侦察-防御-打击三位一体体系。
策略卡搭配能大幅提升火炮的实战效果。救死扶伤是必选策略,其持续恢复伤兵的特性弥补了炮兵脆弱的缺陷;干扰射击和破坏掩体可降低敌方攻防,与全军突击组合形成攻防增益闭环;攻城武器能强化拆塔效率,但需避免过度依赖单一策略。生产类策略(如资源加速)可快速补充炮兵损耗,而闪电战加速行军则能解决炮兵机动性不足的问题。需注意策略点分配优先级,战斗类策略应占70%确保火力压制不间断。
敌方若采用空军压制,需将龙卷风防空炮与高射炮混编;面对坦克冲锋时,喀秋莎与反坦克炮需呈交叉火力网;遭遇步兵迂回则依赖摩托化步兵清场。炮兵部队一旦被近身应立即撤退,或启动保卫祖国策略临时强化炮塔防御。后期军团战中,火箭炮集群需分散布置以避免被轰炸机一网打尽,同时配合兰开斯特轰炸机进行空地协同打击。战场形势瞬息万变,指挥官需根据敌方兵种组合实时切换火炮类型与站位。
火炮支援的终极目标是形成战场控制权。通过持续的火力覆盖逼迫敌方收缩防线,再逐步推进占领关键建筑。残局阶段可用火炮远程消耗敌方主城耐久,但需警惕敌方偷家战术——保留1-2队轻型坦克作为机动防御力量。记住:火炮的价值不在于歼灭多少部队,而在于能否为友军创造战术优势。这种思维转变是掌握火炮支援策略的真正门槛。